淄博琉璃雕琢
2012-09-07 09-39-04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淄博琉璃雕琢 - 简介
琉璃雕琢工艺在清代叫作“套料”。因为北京人把琉璃—也就是博山的有色玻璃工艺品—叫作“料器”,用两种以上的琉璃色料相套制成的瓶、碗、壶等就叫“套料”。“套料”都要经过琢磨加工,雕琢上各种精美的花纹,最后再经抛光,才能成为一件工艺品。不经雕琢的套料瓶、碗,只是一件毛坯,不具有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最初出现的“套料”是鼻烟壶。清代大金石家赵之谦所著的《勇庐闲诘》中对“套料”的记述是较早和较翔实的:“鼻烟壶初制比古药瓶式,呼为瓶,后惟称壶。壶皆以五色玻璃为之……更创新制谓之曰‘套’。‘套’者,白套采也。先为之质曰‘地’……套之色有红,有蓝,有绿、黑、白……更有兼套,曰二采、三采、四采、五采,或重叠套,雕镂皆精绝。康熙中所制,浑朴简古,艳照烂如异宝。乾隆以来,巧匠刻划,远过詹成,矩凿所至,细如毫发,扪之有?。龙凤盘螭,鱼雁花草,山川彝鼎,千名百种,渊乎清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琉璃雕琢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所以当今国际文物市场和收藏界都把清乾隆年间的“套料”精品视为价值连城的珍宝,而日本的文物界干脆把古今所有的琉璃雕琢工艺品统称为“乾隆料器”。除套料鼻烟壶之外,我们从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中,还可以看到大量的清雍正、乾隆两朝琉璃雕琢的瓶、碗、盖豆、渣斗等工艺珍品。
淄博琉璃雕琢 - 历史
清宫造办处的档案记载,其玻璃厂的匠役中有“碾匠”一行。这就是在“套料”上进行雕琢加工的工匠。经他们雕琢出来的工艺精品,都是用作宫中陈设或是赏赐外国国王、蒙藏王公及满汉官员,是等级规格非常高的恩赏。
清朝被推翻后,造办处玻璃厂亦随之消亡,琉璃雕琢技艺遂流入民间。北京的玉器作坊都能制作—因为琉璃雕琢本来就是玉雕的一个分支。原来由宫中玻璃厂制造的烟壶、瓶、碗等坯子,也改由博山各琉璃炉制造供应,仍由北京玉器作坊雕琢。其产品以白色套金红为贵重,其他有白套蓝、绿和黄色等。品种有瓶、碗,烟壶已不复见。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达种传统工艺遂告中断。
1957年,山东省外贸部门根据国外客户的要求,决定在博山恢复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当时的博山琉璃工艺生产合作社派员去邹平县请来了曾在北京学过玉雕的王德行,成立了一个“刻花组”,由王德行传授雕琢技艺。王德行于10余岁时去北京玉器作坊学艺,至卢沟桥事变时返回山东老家,虽然很少接触琉璃雕琢,但其人悟性极高,来博山后担当起了制造设备、设计纹样、教授学员等一系列白手起家的艰巨任务。在技艺上,他擅长花鸟。他把北京玉器作坊里的一些技艺和“穿枝过梗”、“翻卷折叠”等口诀,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至今保留在博山美术琉璃厂展厅里的一只白玉绿花卉纹样碗是王德行的代表作。这件作品带有浓厚的京味玉雕的传统风格,最讲求花叶的灵巧生动,凡参观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后来,由博山著名老画师丁耀东参与纹样设计,逐渐形成了当时以花鸟为主体的博山琉璃雕琢早期的特有艺术风貌。50年代末,当第一批博山琉璃雕琢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亮相时,曾引起过轰动,形成供不应求之势。为适应市场需求,刻花组由16人扩大到52人,半年后又增至104人。产品的花色品种除瓶、碗外又增加了鼻烟壶、盘、笔筒、烟缸、台灯、八仙人、弥勒佛及动物立雕等。纹样题材也扩大到人物、山水、吉祥图样及文字。在工艺技术上采用了人造金刚石磨头,对抛光工艺也作了一些改进。这给琉璃雕琢工艺的发展提高创造了条件。将博山琉璃雕琢艺术推上一个新高度的,是博山美术琉璃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维用等人。自1974年起,他们先后创作了《三打白骨精》、《赤壁鏖兵》、《大禹治水》等特大型雕琢瓶共9件,其中一件雕琢前的重量在5.5公斤以上。这几件作品设计章法严谨,人物造型生动,雕琢精细,工艺难度大,代表了当时琉璃雕琢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大禹治水》瓶,场面恢宏,人物众多,是套料雕刻中难得的珍品。
淄博琉璃雕琢 - 典型案例
博山美术琉璃厂80年代起发展很快,在工艺水平上,差不多已令国内外同行们望其项背。他们的取材广泛,选题高雅,手法多变,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比如张维用的作品,在这方面就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曾创作四件《十六大阿罗汉》瓶,却又互不雷同。这四件作品的第一件被某港商看中以高价买去,第二件在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上获铜牌奖,第三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第四件厂方拟作为珍品保留。其他如《竹林七贤》、《东山丝竹》、《十八学士》、《兰亭修禊》、《右军笼鹅》、《鹿车荷锸》、《采菊东篱》、《倪迂洗桐》、《达摩面壁》、《女娲补天》、《嫘祖养蚕》、《后羿射日》等作品,都能看出作者选题的特色。他把本来属于民间艺术的工艺品创作注入了“书卷气”,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比较活泼一些的题材,他也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他曾一再创作过的《八仙过海》、《八仙打麻将》、《婴戏》、《百猿》等,都是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上乘之作。如有一件《婴戏》瓶,刻有12个幼童在一本正经地作“迎亲”的游戏。扮新郎的孩子十字披红骑着竹马;扮新娘的女孩坐在小椅上,被另外两个孩子抬着。还有两个孩子抬着一只小板凳,模仿着大人们抬嫁妆,其他孩子则敲锣鼓,吹喇叭,放鞭炮……一片天真烂漫,令人观赏之余忍俊不禁。
由于其制作工艺繁杂,技术难度高,迄今仍为博山美术琉璃厂独家生产,可谓一枝独秀。博山琉璃雕琢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历届工艺美展、国内外工艺美展、世界各地博览会并获奖。1992年在日本举办的乾隆玻璃展览会上,博山琉璃雕琢作品,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大受日本人民欢迎,出现了竞价抢购局面,引起了轰动,弘扬了我国民族文化艺术。